在人類探索未知的壯闊史詩中,總有一些名字閃耀在永恒的星河。楊振寧先生就是這樣一位照亮了現(xiàn)代物理學天空的科學家。
這位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從清華園的青澀少年到諾貝爾領獎臺上的華人驕傲,從規(guī)范場理論的奠基者到三尺講臺上的大先生,他用一個世紀的生命旅程,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觀如海的學術成就,書寫了功在世界、心懷家國的雋永篇章。
格物求真:以突破之勇拓展科學疆界
“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論”被認為是現(xiàn)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以革命性思想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物理和數(shù)學研究的新方向……楊振寧卓著而豐富的成就,在科學史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曾與他共事多年的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評價楊振寧是“繼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紀物理學的卓越設計師”。
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大廳,35歲的楊振寧和31歲的李政道成為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最為閃耀的一對年輕人。他們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被著名物理學家奧本海默認為是“為困在黑屋子里的高能物理學家找到了出口”。
偉大的科學發(fā)現(xiàn),常常植根于卓越的科學品質。對楊振寧而言,科學從不只是循規(guī)蹈矩的推演和計算,更是敢于質疑、勇攀高峰的執(zhí)著與堅韌。
直面迷霧,不懼權威。1956年,“θ-τ之謎”困擾著國際物理學界:兩種粒子質量、壽命完全相同,卻表現(xiàn)出不同的宇稱(空間對稱性)。“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可能不守恒”,楊振寧與李政道的假設提出之初,并沒有被學界接受,甚至遭到一些知名學者的公開反對。
兩位青年科學家并未氣餒。他們從實驗數(shù)據(jù)的細微矛盾中嗅到破綻,頂住“挑戰(zhàn)整個物理學界”的壓力,最終通過物理學家吳健雄的實驗驗證,徹底改寫了人類對對稱性的認知。
在當年的諾貝爾獎獲獎致辭中,楊振寧曾說:“我為自己的中國血統(tǒng)和背景而感到驕傲,同樣,我為能致力于作為人類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現(xiàn)代科學而感到自豪。我已獻身于現(xiàn)代科學,并將竭誠工作,為之繼續(xù)奮斗?!?/p>
心無旁騖、畢生不輟,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場論、統(tǒng)計物理和凝聚態(tài)物理等物理學多個領域取得的諸多成就,對這些領域的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他和羅伯特·米爾斯于1954年提出的“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理論”,經過時間檢驗,被認為是與麥克斯韋方程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礎物理理論之一,催生了多個諾貝爾獎。諾獎得主丁肇中感言:中國人在國際科學上有建立不朽之功勛者,乃自楊振寧始。
1999年楊振寧與米爾斯于石溪。(清華大學供圖)
“這是一首很美的詩。當我們遇到這些濃縮的結構時,我們就會有美的感受。當我們發(fā)現(xiàn)自然界的一個秘密時,一種敬畏之情就會油然而生?!睆臈钫駥幊醴渤5捏w悟中,世人同時看到了一個科學的世界和一個人文的世界,將中國文化的根與西方科學的精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弗里曼·戴森對此也印象深刻:“他對西方科學的杰出思維傳統(tǒng)和對中國祖先的杰出文化傳統(tǒng)同樣崇敬?!?/p>
“寧拙毋巧,寧樸毋華”,是伴隨楊振寧一生的治學格言。成就斐然卻謙恭如初,先生之風影響了許多同仁、后輩。與楊振寧共事、交往近半個世紀的南開大學陳省身數(shù)學研究所葛墨林院士始終記得:“他常和我們說,做東西剛開始的時候不要取巧,老老實實地弄熟了,才能談到巧。要樸實的東西,不要表面的東西?!?/p>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老同事聶華桐曾回憶,每星期的討論會,楊振寧總是耐心聆聽年輕人的發(fā)言,“聽到感興趣的內容就記下來,有不懂的地方,還要追著去問”。
即使到了百歲高齡,楊振寧仍對很多事情充滿好奇,有時在夫人翁帆眼里率真得“像個孩子一般”,對科學世界保持著極強的求知欲。
“我想我在科學工作的成就幫助中國人的自信心增加了,這個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睏钫駥幧砩仙l(fā)的光芒,照亮了時代,持久而磅礴。
在許多科研人員心目中,如果沒有楊振寧這樣的榜樣,投身科學的信心就會打折扣?!皸钕壬某删妥屛覀兒髞淼目茖W家相信,中國人也有很聰明的腦袋,可以做很好的科學。”物理學家潘建偉院士說。
歸根圓夢:以赤子之心共襄強國建設
清華園內,一幢典雅的三層小樓,是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所在。1997年,75歲的楊振寧應邀擔任名譽主任,立志要打造“中國版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延攬?zhí)煜掠⒉?、從事頂尖研究——壯心不已,所求為何?/p>
“中國男兒,中國男兒,要將只手撐天空。睡獅千年,睡獅千年,一夫振臂萬夫雄?!边@首兒時從父親口中學到的歌,一直縈繞在楊振寧心頭。
父親楊武之出生在清朝末期,是第一批接受現(xiàn)代教育的大學生;歷經嚴重的民族社會危機,將民族振興視為己任;在芝加哥大學獲得數(shù)學博士學位回國,將全部精力投入教書育人……他“有生應感國恩宏”的信條,深刻影響了楊振寧的一生。
1935年楊振寧于清華園西院11號楊家院中。遠在柏林念子心切的楊武之在照片背后寫下:振寧似有異稟,吾欲字以伯瓌。(清華大學供圖)
從童年的清華園、戰(zhàn)亂時期的西南聯(lián)大,到遠渡重洋蜚聲國際,楊振寧的命運始終與時代變遷緊密相連。在美國生活的半個多世紀,他的辦公室里始終掛著清華園的照片,書架上擺著父親手寫的詩集。
多年以后,放棄美國國籍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楊振寧,回憶當年入籍美國,坦言“曾考慮了很久,是一個很痛苦的決定”。一邊是科研進取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一邊是血脈傳承的難以割舍?!拔抑溃钡脚R終前,對于我的放棄故國,父親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我?!?/p>
1971年,“乒乓外交”拉開了中美關系改善和發(fā)展的歷史序幕,楊振寧隨即以知名科學家的身份回國訪問,掀起大批華裔學者訪華熱潮,被譽為架設中美學術交流橋梁第一人。
此后他多次回國,為國內發(fā)展基礎科學提出真知灼見,同時多方籌措,不遺余力推動中美科技交流。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在楊振寧親自募集資金設立的“對華教育交流委員會”資助下,近百名國內學者赴美進修。葛墨林難忘:在紐約石溪,有一家中餐館叫“滿庭芳”,楊先生總愿意在那兒請客,讓到訪的國人吃出家的味道,讓外國朋友了解中國的新變化,那里不像一個餐廳,更像一個服務中國、展示中國的窗口和舞臺。
“每當出現(xiàn)對祖國不利的說法、做法,他就會第一時間站出來?!币淮蔚綏钫駥幖依锶?,葛墨林碰到他和家人發(fā)脾氣,起因是家人勸他別當面得罪人,但他卻認為捍衛(wèi)祖國的尊嚴義不容辭,必須據(jù)理力爭。
向中國領導人提議恢復和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先后幫助中山大學、南開大學等國內高校設立理論物理等基礎科學研究機構,組織成立全美華人協(xié)會并擔任會長,協(xié)助設立“求是科學基金”和“何梁何利基金”……楊振寧馬不停蹄、東奔西走,為的是讓新中國的科學步子邁得更快。
2003年,“一生走了一個大圈”的楊振寧從紐約搬回北京。此時距離他赴美開啟留學生涯,過去了58年。他將自己的住所取名為“歸根居”,還專門賦詩一首,以“東籬歸根翁”自勉。
1999年,楊振寧(右)從時任清華校長王大中(左)手中接過清華大學聘書。(清華大學供圖)
捐獻100萬美元現(xiàn)金,募集超1500萬美元資金;引進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延攬密碼學專家王小云院士;邀請張首晟、文小剛等一批杰出學者來工作……楊振寧把創(chuàng)辦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當成“他這輩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非常用心。
清華大學原校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顧秉林院士難忘:對招聘的每一位候選人,楊先生都要仔細研究其學術背景和已有的學術成就,往往談了多位、歷經數(shù)輪,才成功一位;在那間掛著“仰觀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對聯(lián)的辦公室里,他或潛心研究,或指導學生,或與同事及到訪學者共同討論……
“我深深地為他們那種振興中國科學的精神所感動?!?004年6月,同楊振寧暢談多次后,姚期智決定告別在美國長達18年的教學和研究生涯,“我很愿意把自己投入到一個有發(fā)展的事業(yè)中去”。
“楊先生最期待中國人能夠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并且能夠用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世界領先技術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鼻迦A大學高等研究院楊振寧講座教授王小云一直在思索:為什么楊先生能夠對推動中美學術交流的事,每一個細節(jié)都如此清晰?最根本的還在于他對中國的深厚感情。
“中國的恢宏發(fā)展,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世界上很少有如此成功的國家故事,這樣的成功故事,全世界都很難再復制。中國的成功有許多道理,但我認為一個最基本的道理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鑄造出的民族精神特質和性格傾向,是西方文化無法與之相較的。”這樣的話,楊振寧說過多次,對外國友人說,更對中國學者說。
28年彈指一揮間,很難通過公開的資料去統(tǒng)計,有多少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者是受楊振寧的邀請回國任教。但可以肯定,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先生心中的愿景是多么壯闊。
今天,走進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的小樓,透過幾扇虛掩著的房門,隱約可見有人正專注地做著演算,還有人在討論區(qū)的黑板上邊寫邊爭論。時光仿佛在這里慢下了腳步,接續(xù)的志向卻川流不息。
位于清華大學科學館的高等研究院。楊振寧的辦公室在科學館二樓,這里也是他父親楊武之曾經工作的地方。(清華大學供圖)
“先生堅持學術第一、質量第一、氛圍第一,這些學者帶來國際上最新的發(fā)展、最值得注意的領域。”顧秉林說,我們已形成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開始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
2021年,清華大學迎來建校110周年,楊振寧決定將辦公室和資料室內的圖書、文章手稿、來往書信等資料,共計2000余件,無償捐贈給學校?!拔蚁雽砹粼谇迦A大學檔案館里的,不只是我的科學工作,我希望還能夠保留‘楊振寧’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人?!?/p>
高山仰止,赤子初心。
1971年,49歲的楊振寧即將結束首次回國的“破冰之旅”,多年摯友、“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給他修書一封,結尾寫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p>
半個世紀后,在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賀楊先生百歲華誕儀式上,他滿懷深情地告慰摯友:“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我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矚望,我相信你也會滿意的。”
1972年楊振寧與王承書(左一)、張文裕(左二)、鄧稼先(右二)、周光召(右一)于北京。(清華大學供圖)
跨越時空,終償夙愿。兩位科學家一生踐行的報國信念,熔鑄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標。
薪火長明:以青松之姿引領后學篤行
“你可不可以教一次大一物理,也許有示范作用?!碑斈?,清華大學物理系朱邦芬院士向楊振寧發(fā)出邀約時,國內許多知名教授都不“教書”了,更不肯教本科生,“沒想到,他一口答應了”。
2004年9月13日,清華大學第六教學樓。82歲的楊振寧身著藍色襯衫,走上三尺講臺。面對130余位大一新生,他特意準備了一摞講義,將最基礎的物理概念娓娓道來。
楊振寧給本科生上課。(清華大學供圖)
此后的整整一學期,楊振寧每周都準時出現(xiàn)在這間教室,用一個半小時帶領學生體驗物理的奧妙。
“楊先生上課從來不點名,每節(jié)課45分鐘,兩節(jié)課連上,從頭講到尾,誰要想上廁所直接去,不用跟他打招呼。”能與物理大師面對面求教,讓莘莘學子興奮不已,而且“先生沒什么架子,鼓勵大家踴躍提問”。
“從帶領高等研究院發(fā)展到協(xié)助物理系建設,從給本科生講授普通物理課到指導一批優(yōu)秀博士生,培養(yǎng)杰出人才是先生歸根以后最看重的一項使命,也是他花費時間和心血最多的事情?!敝彀罘艺f。
“歸根居”的墻上,一直懸掛著楊振寧親筆書寫的五言詩:“神州新天換,故園使命重。學子凌云志,我當指路松?!彼褜ψ鎳鴺闼氐那楦校瑑A力灌注于教學相長的點滴之中。
楊振寧指導本科生。(清華大學供圖)
“先生不僅是師長,還是親密無間的友人、科研道路上相互扶持的同道?!苯Y構生物學家施一公院士難忘,2012年,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第一屆學堂班畢業(yè)生學術年會,楊先生欣然出席整整一上午的活動,分享觀點、回答問題,還和大家合影留念。
“先生不僅教我們做科研,更教我們做‘有品味的科學家’。”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楊振寧的博士生翟薈難忘,先生勉勵大家“要清楚方向、選對方向”,不僅僅是學會一兩個技術或是怎么做實驗的方法,更要把自己帶到一個將來對國家發(fā)展有助力的領域。
2007年,楊振寧出版了個人文集《曙光集》。他在前言中寫道:“魯迅、王國維和陳寅恪的時代是中華民族史上一個長夜。我和聯(lián)大同學們就成長于此似無止盡的長夜中。幸運地,中華民族終于走完了這個長夜,看見了曙光?!?/p>
2018年,第二本文集《晨曦集》發(fā)布,楊振寧說“十年間,國內和世界都起了驚人的巨變”“曙光已轉為晨曦”,他還說“看樣子如果運氣好的話,我自己都可能看到天大亮”。
2019年9月9日,楊振寧教授在研討會上聽取年輕學生的提問。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魂歸故里,臻于圓滿。他最喜愛并親自翻譯的艾略特的詩,詮釋著他的一生:“我的起點,就是我的終點;我的終點,就是我的起點。”
以力量予光陰,以感動予歲月。先生離去的消息傳開后,有人默默來到先生工作過的地方,駐足凝望。
朋友圈靜靜傳遞著師生們和他偶遇的畫面:后輩略帶緊張地問候,先生微笑著點頭……
跨越一個世紀,見證“歷史的奇跡”,先生的心愿已化作信念,托舉起凌云之志,守望著復興之夢:
“中華民族的巨大潛力將要在今后幾十年間再度發(fā)揮出來。將要創(chuàng)造出遠遠超過盛唐文化的大時代!”
策劃:陳芳
記者:吳晶、魏夢佳、董瑞豐、溫競華
統(tǒng)籌:謝良、吳晶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責任編輯:章穎慧]